一、民办学校专任教师与专职教师区别?
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范围、等方面存在区别。
具体区别如下:
1、要求不同
专任教师就是进行过教师培训的、有教师资格证的、属教师职称系列的、给学生上课的教师(以上几个条件全部满足才符合)。每年因为开课任务不同,而有变化;专职教师就是进行过教师培训的、有教师资格证的、属教师职称系列的、不任行政或者实验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其他职务的教师。
2、任职范围不同
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的的是不同的。专任教师的范围更广,可以是不任职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是有行政或其他职务的教师,还有就是专任教师每年都不同,一门课的老师是会调换的;而专职教师范相比专任教师范围小一些,一般不能同时兼任多职。
二、专职科研岗靠谱吗?
结论:当然考靠谱。
分析:这个和个人的科研能力有很大关系,毕竟定岗定编,选择科研岗意味着对你的年终考核主要就是科研成果了,所以,论文、课题、专利、项目等都是绕不过的话题,个人最好对自身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这样能够帮助你做更好地抉择,如果个人能力强,那后期肯定会有相当丰硕的陈成果,对你的职称晋升会有很大的版帮助。
三、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的区别?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一年以内)调去帮助做其他工作的教学人员。不包括调离教学岗位,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原教学人员;不包括兼任教师和代课教师。
专职教师:
是指具有国家认定的教师从业资格,在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专科、专人的一对一式私人教学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育师资分布不均的局面,使得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学生有机会通过网络寻找一位适合自己的专职教师,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专科学习计划,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成绩。目前国家对于专职教师的从业行为,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一般认为,专职教师有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因此,必将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四、教学科研岗和专职科研岗的区别?
考核要求不同,教学岗主要以教学为主,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教学科研岗最低岗每年额定教学工作量是320课时外加一个绩效考核指标,教学岗额定教学工作量是420课时且教学质量排名前80%,无需完成绩效考核指标,科研岗额定教学工作量是80课时外加一个科研类绩效考核指标,比如发表一篇SCI论文、授权一项发明专利、主持或主要参与(前三)一项市厅级课题等。
五、非专职科研人员可否收取科研研究劳务费?
非专职科研人员可以收取科研研究劳务费 按照现行政策,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规定:劳务费只能发给参与项目的研究生、非课题组成员或无工资人员,课题组成员不可以有任何劳务费,而且发给这些人的劳务费还要求不可以超过项目总额的5%~10%
六、科研管理与科研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垂直的。科研管理是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它主要是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一各综合部门的行动,为科研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最大的支持。其主要工作成就应该体现在高效、协调、平衡、平估方面。
科研是项目的直接参与和推进,涉及到的是具体项目的攻关、突破、推进等。
七、专职科研人员是指哪些人?
专职科研人员是指在科研机构或者其它教研担任理论研究或者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专职科研人员不在担任其它教学工作或者行政职务。科研专职人员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在一定的期限内独立或者共同完成一个或者多个科研课题。
八、专职科研人员能带研究生吗?
专职科研人员能带研究生。
因为专职科研人员肯定是在一方面有所建树的,能力肯定是在研究生的能力上面的,学历自然也是不差的,就算是研究生学历按时他的能力过关了那么同样也是可以辅导研究生的,而且研究生也更加愿意和这种有实践工作能力的导师一起工作。
九、二本教职和211专职科研岗怎么选?
曾经参加过苏州大学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苏州大学还是不错的学校。环境好。但是要求高,收入相应的也是不错的。
你这个岗位说白了就是博士后,三年后看的是实力留下来,你说你的科研能力一般,那就很有可能留不下来,到时候说不定二本学校也提升了要求。因此,我个人建议选择讲师。
现在博士毕业数量很多,今年就业格外难。我一直说,博士就业是和自己同方向同专业的博士直接竞争。看背景,更重要的是看论文产出。科研产出贯穿了学术生涯的始终。其实苏州大学给你这个职位可能你的产出现在就在这个水平。三年后苏州大学期待你有一个质的提升,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另外,苏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岗也非常辛苦,因为课非常多,科研要求也不少。但是相对的苏州大学的收入也要相对高一些。
十、如何看待东南大学大量招收专职科研岗?
没太关注江苏的高校,“上岗副研究员”这个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查了下似乎很早就有了。
但不管叫什么好听的名字,只要前面加了“特聘”“首聘”“校聘”等等前缀,都会涉及到3-5年之后“考核转正”的问题,和最开始的“师资博士后”没有本质区别。
明白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关键点就在“通过率”上面了。
一般情况下,每个高校的编制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年能转正的名额数量也大差不差就那么几个,除非遇到重大政策变化,比如“双非冲上双一流"“新申请上了国重”等等。
那靠不靠谱主要就是看招的人数。
所以不要管之前的口碑怎么样,一旦涉及到“大量”招收,那大概率就是校领导开始想“冲业绩“”割韭菜”了。
不要看以前不用PK容易转正就觉得没事,一旦“大量”了,人事处的领导们随时一句“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名额有限择优录取”,转正难度就上去了,找这种理由可比申项目发文章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