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行为?
1.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全心全意地做好教学工作。
2.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既教知识,又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特点,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倾向。
二、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你的这个问题太“大”了!!总体言之:
一、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
二、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
四、钻研业务,认真备课,熟悉教案
五、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六、精心指导学生学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
七、定期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查缺补漏,把好教学质量关。
八、按时上下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堂 九、仪表端正,语言要清晰流畅,板书要整洁规范,内容要简练精确,不哗众取宠。十、热情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勤思善问,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十一、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不准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因对个别学生不满而在众学生面前泄私愤 十二、教学的计划安排应符合学校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删内容,加堂或缺课,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三、简述教师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内涵?
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反映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有目的的为受教育者所感受到的影响及其方式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受到良性影响和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师教育行为是其教育观念、素质修养、学识能力、教育机制等因素的综合外在表现,既指教师在幼儿面前发生的行为,又指间接对幼儿发生影响的行为。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我们不断学习、领会、落实《标准》精神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为教师行为,存在着“会说不会做” “说得好,做得不够”,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健康成长的障碍。
因此,促进教师思想意识的更新、跟进、充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适宜教育行为,提高其行为质量,提高师幼互动的频率和效率,真正落实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发展幼儿的教育观。“适宜”在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解释,我们认为在教育行为中应理解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适可而止。以“适宜”为杠杆衡量教师教育行为,存有两面性的特征:既衡量教育行为的适宜,又衡量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水平的适宜发展。其目的是促进幼儿自然、自主、个性发展,达到教育行为启迪童心、发展童智的良性循环互动。
一、走向师幼:知道教师教育行为的“不适宜”
观念是行为内在的支柱,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每种教育行为背后都包含着对幼儿教育及儿童发展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们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和故事。
1.调查访谈:我们以适宜教育行为为项目,设计了一份调查访谈表,对教师观念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访谈。问卷分两个部分:教师基本情况和问卷内容,问卷内容的指标隐含对幼儿的认识、师幼交往、个别教育、课程设计、教育反思、家长工作、专业成长方面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以不同年龄、职称、主流和非主流教师进行同时分隔式调查访谈。全面梳理10年以下、10年以上不同职称教师的真实教育思想,定位优化教育行为的角度和方式。
教师存有尊重幼儿主体的教育观念,具体教育中却权威感占据主导;教师明白观察幼儿的重要性,具体教育中又缺乏观察的耐心和持久,追求直接指导的速效;教师事前事后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失当,遇突发事件情绪经验为主导,观念和行为在一定的情境中链接失败。调查访谈也许不能够完全正确地显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但是最大程度体现了教师基本的教育观念、价值判断和教育特性,使我们对教育行为的不适宜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外在表象,而是了解行为背后的缘由,由此产生转变“适宜”的教育行为意识。
2.观察记录:我们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运用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格对教育行为是否适宜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评析。
教育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观察结果,找出更适宜幼儿发展的教育行为,将观察中建构的认识和理念付诸行动。这一过程使教师审视教育行为的缺失,发现教育行为的“适宜”和“不适宜”,促使教师思考教育行为对幼儿发展的深度影响,从而改善和调整教育行为,向“适宜”发展,明白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传达着对幼儿的爱,体现着对幼儿的关切和关注,体现着教师是否读懂幼儿,体现着教育行为是否适宜幼儿。
二、走入案例:行为对话中提升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宜”
当“适宜”为教师熟识和认可,教师怎样以“适宜”为杠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掌握适宜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的三维尺度,不断推进教育行为适宜幼儿的年龄特征,适合幼儿的挑战高度,适切幼儿的情智能量。“对话场”活动以回顾教育行为,对话教育行为的方式,展开教师直面行为的一场“适宜”教育的思辨运动。
我们认可“适宜”的教育行为散播着“爱”的韵味,包含在三句自问自答中:今天你爱孩子了吗?你是怎样爱孩子的?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三、 走向同构:描述教师适宜教育行为“适宜语”
教育行为具体落实在幼儿一日活动,教师在师幼互动一日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发生哪些重要而典型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发展,适宜教育行为应该怎样做?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索,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来园”、“学习”、“游戏”、“生活”四个情境的观察记录,进行反思性、引领性的精炼升华,精选出与“适宜”对应的教育妙语,力求将“适宜”的评价观切入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此情此景、此人此话、此教此学。
四、浸润内化:促进教师适宜教育行为的优化意识
“教育妙语”如同一泓清水注入教师的生命和成长,适宜的教育观念落实到行动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有例可学;教师适宜的教育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不再是一句空话,纸上谈兵,亲密的贴心话语为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完善和适宜输入了涓涓清泉。
教育行为适宜性的反省过程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认识、评价,并以适宜性的具体标准进行判断,扬其优点,弃其不足,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教育过程。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对教育行为的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化水平。教师走向教育行为的“适宜”,主要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懂得审视教育行为的产生、互动和发展是否适宜幼儿的童趣感知系统,适宜幼儿的自然成长规律,适宜幼儿的独特个性发展,真正体现“以学代教”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教育行为的“适宜”应具有为幼儿提供信息与激发幼儿的功能,“适宜”调节着教师教育行为的温度和节律,调节着幼儿生命体的土壤养料成分,最终启蒙幼儿的心智和情感态度的优质发展。
四、关于爱的教育名言?
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它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富有同情心和更加关爱他人。在爱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珍视爱、尊重爱、学会爱。
爱教育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增强对爱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爱也是需要付出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学会付出,不断为他人着想,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将逐渐懂得,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只有在给予别人爱的同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爱的美好。
五、关于爱的教育的资料?
作者简介
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
1846年12月21日出生于意大利里格拉州的一个小镇欧乃利亚。他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的库涅奥城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曾加入过军队,并在1865年从摩德纳军事学校毕业后就当了军官,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复兴运动的战役,退役后担任过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发表特写、报道、短篇小说。他退伍后定居都灵,致力于专业文学创作。他游历过欧、亚许多国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继承马志尼“文学描写人民”的民主传统,赞美普通老百姓的真诚、善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暴露统治者的无情和凶残。亚米契斯的作品侧重描写军队和学校生活。1908年3月12日因心脏病于Bordighera(勃丁格尔)去世。二十岁时他从军校毕业,加入军队,开始写一些具有爱国风味的短篇故事,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意大利军旅生活》。1886年,四十岁的亚米契斯写出了他最畅销的书《爱的教育》。
作品简介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也称《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根据他的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卷,由100篇文章构成,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18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爱的教育》的中文版由夏丏尊先生于1924年翻译而成,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作插图和封面,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特色人物
安利柯:一位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本书的主人公,就读于意大利丘林市小学一个乐观进取的优秀少年,十二岁。他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
安利柯的父亲:一个充满爱心和耐心的长者,他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深刻的理解。他常常采取一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活点滴中体验到生活以外的愈多宝贵知识和人情,及时纠正安利柯错误的思想倾向,是安利柯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角色。
甘伦:他体格壮硕,富有侠义精神,时常帮助弱小,是同学们眼中正义的象征。
戴洛西:极受同学尊敬的班长,他是一位富商的儿子,从不欺负穷人,他是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
耐利:身材瘦弱,一张苍白的小脸,常遭戏弄。他发愤图强,在友情的世界中坚强地站了起来。
克洛西:卖野菜人家的孩子,父亲因犯案被囚,他一只手臂有残疾,性格懦弱自卑。是同学们的鼓励,让他重拾欢颜。
卡隆:是恩里克班里最大个子的人,头大肩宽,笑起来很可爱,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因此,他特招人喜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对人友善,帮助被欺负的小同学,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他还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教养的人。
名家点评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于纸上,动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了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
《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作者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都写得感人至深,全书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带有明显的引导性,它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引导他们用爱心与读者对话。
六、爱的教育中关于克菜迪的故事简写?
故事中的主人公克莱谛由于爸爸不在家,妈妈又生病了,所以家里所有的活都得他一个人承担。
傍晚放学回家连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只能一边搬柴禾,一边背新学的文法。还要烧饭,据柴,给妈妈煎药,喂药等等,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没有埋怨,眼里总带着快活的神色,脸上露着愉快的笑容。难怪故事中的“我”要说他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他既用功,又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七、关于爱的教育的其他书籍?
《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编辑推荐: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一本孩子们不能不看的趣味童话集锦。这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个奇幻而又快乐的美妙世界,相信读完后的你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快乐,还定会获益匪浅。
八、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行为必须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只有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力,才有了丰富多样的作业活动方式,才能真正探索出能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教学。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主体需求以及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老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创新实验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九、关于教师的歌曲最美的爱?
用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可以了。
十、关于教师爱与责任的诗句?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宋) 程颐
释义:要学东西就一定要找个老师教,做老师的就不能不严谨对待。
2. 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释义: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没有尽到责任。
3.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释义:找一个单纯教书本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一个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教如何做人的老师很难。
4.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释义:自古治学的人必须首先尊重他的老师。老师受到了尊重,老师所教自然就受到尊重。
5.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释义:无论出身高贵还是贫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儒家之道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释义: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对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对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