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陶行知的知与行的关系?

57 2025-02-16 00:26 中山人才网

一、陶行知的知与行的关系?

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二、潍坊行知学校教师待遇?

待遇非常好。根据个人了解,潍坊市直学校的教师待遇非常不错,年收入能够达到10万加,对于潍坊来说,这个收入已经超出大部分人了。

三、“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但这个意思大概王阳明不止一次说过,学生们也觉得这种观念很重要,也就不止一次地加以记录。  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字由“矢”与“口”两部分组成,矢有疾义,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这里的“知”是感知义。《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义。  “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  着眼知行之差异的,《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算知易行难说的滥觞。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先行后说,同时认为行更重要。王阳明则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认为知行相依不分先后。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经实践而得形成,有知离不开行的意思。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  王阳明的说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而发,饱含竭力救世的情怀。他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有其特色,更可贵的是他毕生追求理想信仰,践履知行合一,这对后人影响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赞赏知行合一说,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受杜威影响,认为做为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为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

四、知与行的名言?

1、“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处】先秦诸子所著《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解释】惟:唯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2、“三思而后行”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3、“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出处】:战国时期荀子所著的《荀子·儒效》。

【解释】: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五、知与行那个更重要?

行更重要。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并用一生倡导的四个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知行合一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知很容易,这个知,可以是知道,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认知。但是知是知,行是行,知并不代表行。而知的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行。王阳明所强调的知行要合一,就是告诫人们,知不是目的,要把这个知用于实践,哪怕在实践的过程中犯点错误,都远比知而不行要强几倍!

六、陶行知提倡的教师培养方式?

艺友制。

(一)艺友制教育的内涵

要了解陶行知的艺友制教育,必须先明白它的内涵。所谓“艺友制教育”,陶行知先生解释得非常清楚:“艺者艺术之谓,亦可作手艺解。友为朋友。凡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者,谓之艺友制教育。”

(二)理论基础之一:“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批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旧教育的过程中概括的一个教育命题,其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二,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其三,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做事,对师范生来说,是教学生做先生。无论那方面,“做”便成了“学”的中心, 也就成了“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明确指出,“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

(三)理论基础之二:追求教育平等

艺友制教育,“是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别种艺术”, “朋友之道”也好,“同志”也好,均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平等思想。

陶行知对教育平等有自己的主张。在《共和精义》一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天之生人,智愚、贤不肖不齐,实为无可韪之事实。平等主义亦不截长补短,以强起齐。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平等主义所主张者此耳。”当时有人反对不平等,“但是打不平等的人,往往要把大家的头一齐压得一样平,变成齐头的平等”,他所强调的平等不是这种属于“假平等”的平头式的平等,而是起点意义上的平等。“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脚点平等,你的脚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脚亦站在什么地方”,“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

七、陶行知教师备课应该树立什么理念?

从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使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出发,教师的备课应注重以人为本。

一、应把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点。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教师备课时把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作为一个重点,在这基础上来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才能“随机应变”,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2、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3、联系以往的训练重点和其他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三方面的了解,老师基本上可以掌握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教学上的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一人为本的新理念。

二、教师备课时,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为什么要”及“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是这样解答的:“因为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同时,教材本身也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论的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而且课程的实施不是僵死的文本来统治教学,相反,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互动对给定的教学内容产生的自我理解和独特体验。”

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三、教师备课时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2、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八、潍坊中学与行知哪个好?

潍坊中学比行知学校好。潍坊中学位于潍坊市奎文区东关,它是潍坊一中的原址,后来潍坊一中新建,这里就成了潍坊中学,地理位置优越。潍坊中学多年来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师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质量一直不错,高考成绩也很突出。

九、家庭礼仪知与行的起源?

中国华夏历史五千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礼仪礼仪知与行就起源于此

十、知与行有哪些典型例子?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