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建惠安女是什么族?

181 2024-12-20 09:01 中山人才网

一、福建惠安女是什么族?

汉族。

惠安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的汉族。惠安女是指集中居住在这一带的汉族妇女。惠安女以其服饰奇特,极富地方传统色彩,再加上惠女吃苦耐劳,惠安女获得极高的美誉。女诗人舒婷曾以《惠安女子》为题写过一首歌颂惠安女的短诗。

二、介绍一下福建泉州的惠安女?

  福建惠安女, 在福建泉州,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惠安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  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  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  时刻不离身的斗笠里藏着女人家的许多秘密。海边的气候变化多端,尤其是在惠东半岛的海湾,有时刮起海风特别冷,可是为什么惠安女的上衣却越做越短呢?在和惠安女接触时,我们发现衣服越短,未婚女人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它能展示家庭财富的多少。也许这就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原因吧!对于惠安女服饰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郑文伟,这位曾经在大学担任过教授的县委书记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20世纪50年代后,惠安女的结婚头饰不再是沉重的金属饰品和黑布,而是用绸布制作的红绣球,美观又轻巧。在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结婚服饰也不尽相同。  惠安女的结婚服饰随着时代不同,其样式也不同,婚俗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一年里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后,长住到丈夫家。  这种男人长期在外捕鱼,打工,女人在家从事副业和农业,从而形成的长住娘家的习俗。长住娘家的习俗,过去给许多惠安女带来不幸,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旧习俗有了许多变化。  新娘迈过火炉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传统婚俗的一个程序。据说,红色的火焰预示着新婚的生活红红火火。像传统的习俗一样,新娘通常都会梳着非常奇特的头饰。只有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这样漂亮的头饰。它是由五、六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梳理了四个小时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乱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为什么这些妇女要给新娘梳成这样难以整理的头饰呢?这里存在着什么奥秘呢?原来,在过去长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对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监督的作用。据说新娘结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们发现她的头发乱了,同辈的姐妹们就会讥笑她。因此为了保持发式整齐不乱,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觉,千方百计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真可谓全能媳妇。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不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崇武古城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人们把她们的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戏称为“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浪费裤”。  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每天在崇武做导游的惠安女谢聪慧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视其为美,她也就穿上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这种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

三、福建惠安石材介绍?

惠安石雕历史悠久,技艺“巧夺天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民族之光”、“中华一绝”之美称,2001年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雕工艺城”称号,2003年9月被授予“中国石雕之都”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选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石雕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闽林始祖林禄墓的文武仲翁、虎、羊等圆雕。唐末五代闽王王审之兄长王潮墓前门石雕作品,有文官武士各一位,石马、石羊各一对,其陵的墓室结构、建筑技法和石雕艺术,传承那个时代的中原风格。宋元以来,是惠安石雕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以惠安为代表的南派艺术形成自己鲜明独特艺术风格的时期。如果我们以“骏马秋风塞北”来比喻北派的豪放雄壮,那么南派的婉约精妙,就该是“杏花春雨江南”南派石雕艺术这一风格特征,集中体现在惠安石雕的主要代表石狮、龙柱身上。北宋初期兴建的我国一座梁式海港大桥—-洛阳万安桥是惠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雕工程,也是海湾建桥史上的创举, 有“海内第一桥”和“天下第一桥”的之誉。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现有国内仅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明隆庆年间和清顺治八年,戚继光和郑成功分别于此据城抗敌),其建筑全部采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作材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城,最能体现惠安石文件化的内涵。 明清时期,惠安民间石雕艺匠总结雕刻龙、风、狮形象特征的经验,叫做“啼狮、笑凤 、落颔龙”,所以在他们的手下,狮子总是表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滑稽表情,在艺术处理上,往往使茂密卷曲的须毛和眉毛尽量遮拦狮子铜铃的眼睛,极力使威猛的狮子显得和善可亲,以迎合南方人喜欢舞狮的爱好和欣赏习惯。这说明惠安的石雕已摆脱了一马平川的中原北方传统特征,汲取了闽南青山秀水的几分灵气而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走向成熟与独立,并从此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艺术形式上,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利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这就是成熟于现代的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对中国石雕工艺的一大贡献,更强化了以惠安石雕为代表的南派石雕艺术在全国的地位,是南派艺术所拥有的“专利”。 从艺术影响来讲,清末民初,惠安石雕已名扬全国。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惠安蒋国衡、蒋镗主持建造的福建仙游东城门外石牌坊,雕满龙、凤、狮、麒麟、花、鸟、铭文等,是南派石牌坊的代表作,号称“古建之花”。新中国成立后,惠安雕刻工艺获得新生,雕刻工艺珠联璧合,佳作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应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请在厦门集美建的鳌园,是惠安现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全园有青石雕650件,内容包罗万象,集古代历史题材、中国革命史与新中国建设史于一园,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视为中国石雕艺术的大观园。由毛泽东主席题词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也是惠安雕匠同期所建。五十年代,首都北京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纪念性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十大建筑都留下惠安艺匠的不朽之作。改革开放以来,惠安石雕又有新跨越。七十年代主要作品有:人民大会堂前石柱;毛主席纪念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厦门鼓浪屿全国最高的人物雕像、15.7米高的郑成功塑像;莆田湄洲岛海峡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妈祖雕像;福州西禅寺全国最高的石塔;江苏淮安周总理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锦州解放纪念碑;辽沈战役纪念碑;湖南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西安兵马俑陈列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皇帝陵;西藏宾馆;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井岗山会师纪念碑;广州玄武塔;台湾凤山500罗汉;台湾嘉义先天玉虚宫那200多平方九龙壁及九龙池更是气势非凡,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还有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郑和雕像;日本鉴真和尚和那霸市“福州园”等等不胜枚举。80年后主要作品有;深圳锦绣中华、文化民俗村;仙湖弘法寺;深圳解放纪念碑;海南三亚鹿回头雕像;崇武“鱼龙窟”岩雕群;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惠安科山公园百狮园;中华世纪坛:泉州“鲤鱼化龙”石雕(球体直径10米,总重340吨,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镂空石刻圆球);深圳永福广场19.99米高的白色花岗岩“九龙柱”更被授于“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近年来,传统雕刻在保留原有风格基础上,与现代雕艺相结合,文化含量更高,门类更多,技术更高,成为全国石雕石材加工能力最强、工艺最精技术最先进、出口量最大的石雕石材集散地。石雕工艺品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由传统雕刻品衔生出碑石、灯笼、雕刻品三大行业,形成了圆雕、线雕、浮雕、影雕、沉雕、微雕六大类。其中影雕素有“中华一绝“殊荣;碑石、园林雕刻、造园石材和建筑构件加工己形成规模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园林、城市雕塑、寺庙、陵园、牌坊、桥梁等。惠安是全国最大的石材石制品集散地之一,形成矿山开采、荒料营销,各种石制品加工及营销、石材机械及其原辅料件制造、石材行业环保治理技术和展示及专业市场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品畅销日本、欧美、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等地区。全县石雕石材及配套雕刻产业企业1300家左右,在全县341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中石雕工艺品有193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2011年石材产值总量、规模和出口量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四、福建惠安富裕吗?

富裕

福建惠安是泉州的下辖县,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福建前列。2017年,惠安县GDP水平接近千亿元,2018年突破千亿大关。2020年,惠安县人均GDP在福建省内排名前五,也是福建“最富裕”的五个县之一。

虽然惠安一直没有撤县设市,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

五、惠安女风俗?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六、福建惠安青沙湾天气?

空气质量实况空气质量:良 AQI:64 PM2.5:34PM10:76 O3:111 NO2:12 CO:2.404天气:多云 30℃西南风3级 湿度:28%

七、福建惠安最冷气温?

惠安濒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到21摄氏度之间,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

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降水量约在1000毫米左右,夏长冬短。惠安县气候有4个基本特征:气温高、光热丰富、降水充沛、季风气候显著

八、福建惠安是什么民族?

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的汉族。

喜欢喜欢着窄小衣服,漏出肚脐,下身穿个很宽松的裤子

九、安以轩福建惠安哪里的?

惠安青山湾。

安以轩故乡青山湾位于惠安县,崇武西沙湾附近,是闽东南海滨避暑胜地。13公里长的美丽沙滩,特点是沙细无礁,海平面开阔,大陆架平坦,风浪小。

十、福建惠安属于莆田吗?

福建惠安不属于莆田!惠安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素有“海滨邹鲁”、“雕艺之乡”、“建筑之乡”、“渔业强县”。在地理位置上,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24°49′-25°15′,东经118°38′-119°05′。辖境东北连泉州湾,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总面积489.42平方公里。惠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层状倾斜,以丘陵台地为主。最高山峰为大雾山,主峰海拔789米。就惠安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时期期至战国初期,该地区属闽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