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官职:公侯上面的官职是什么?
中国古代官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中,官员的等级和职位是根据封建等级制度来划分的。除了皇帝,还有许多贵族和官员在这个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公侯的意义
公和侯都是中国古代的封爵级别。公是最低的封爵,侯则是其上一级。公侯在古代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财富,可以管理一定的领地和臣民。
公侯上面的官职
在古代官职体系中,公侯的上一级官职是伯。伯是在侯之上的封爵,地位高于侯但低于子。伯所管辖的领地和权力要比侯大,通常掌管一个州的行政和军事。
而在伯之上,则是封爵的最高级别——子。子通常被封在更大的封地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结语
古代的官职体系严谨而复杂,不同的封爵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和地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等。
以下是这三个官职的详细介绍。
1、丞相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
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2、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品秩二千石,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设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台长。明代燕王朱棣陷南京,将御史府改回都察院,自此御史大夫遂废。
3、太尉
太尉,官名,由战国时秦国的国尉演变而来。秦统一以后改称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为三公之一。西汉初沿袭秦制,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其地位犹如皇帝左右的最高参谋长,汉武帝时改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复置,魏晋以后渐渐变成虚衔或加官,明清废。
三、古代廷尉是什么官职?
廷尉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廷尉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断狱数,负责诏狱。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收狱。廷尉还负责审核州郡所谳疑狱,或上报皇帝,有时会派官员至州郡协助审理要案。廷尉在审处重大案件时,可以封驳丞相、御史之议。廷尉还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也由廷尉掌管。
廷尉是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机构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
廷尉秩为中二千石,属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监各一人。汉宣帝刘询鉴于廷尉派往地方鞫狱的廷尉史任重而禄薄,于是增设秩为六百石的廷尉平四人,以加强对地方司法机构的控制。
东汉时省去右监,四廷尉平省为左平一人。魏晋南北朝时期,廷尉职掌与两汉无区别。北齐易廷尉名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师案件由大理寺卿负责审理、判刑,由刑部复核的制度。元代不设大理寺,审判由刑部直接进行。
四、古代都尉是什么官职?
都尉中国古代武官名。
(1)战国时始置,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2)西汉景帝时改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军事。武帝时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
又中央官职中亦有称都尉者,如水衡都尉。
东汉光武帝时废,但有事或临时设置;与少数民族邻接的郡亦间有设置。
(3)临时执行某种职务者之官名。如汉武帝时所设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此外,唐宋勋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称号。
清代则三四品武职之阶官以都尉为称号。
五、古代巡检是什么官职?
巡检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
六、古代尚书是什么官职?
官署名。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秦代于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 ”员 5 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东汉尚书台组织有:尚书令一人,秩千石。若以公为之,则增秩二千石,仪礼亦加。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秩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六曹尚书,秩各六百石。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部曹,掌管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职掌文书起草。尚书令史 18 人,秩二百石,每曹 3 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七、古代丞相是什么官职?
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一统以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
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八、古代红袍是什么官职?
按照明朝服饰制度的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明朝的朝服颜色分为了红袍、青袍和绿袍,其中,红袍是中高级官员的象征。
在明朝统治时期,祝福官员“早日穿红袍”是著名的吉祥话。
皇帝上朝的时候,六部九卿、科道言官等方阵的朝服颜色截然不同,呈现出“花红柳绿”的景象。
九、古代户部是什么官职?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属于六部之一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十、古代司马是什么官职?
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诗·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谓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准浦,省此徐士。”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