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安有火车到那些地方?
、去上海 。 目前海安站日常停靠16趟开往上海的列车,途经常熟、张家港、常熟,其中7趟开往上海虹桥站,9趟开往上海站,最快1小时49分便可到达上海站。
2、上海返回 。 目前上海返回海安日常是15趟列车,其中9趟上海虹桥站发出,6趟上海站发出。后期往返上海的班次还将有所增加。
3、去南京 。 目前海安站日常停靠14趟开往南京站的列车,最快的一趟只要1小时32分。
4、南京返回 。 目前南京返回海安有13趟列车,从早到晚都有。
5、去合肥 。 目前去合肥有6趟列车,均为动车。
二、海安人结婚习俗有那些啊?
一是纳彩。由男方请媒人送彩礼至女家,表示求婚之意。彩礼最初一定要用雁,意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而择其所。彩礼逐步增加,有合欢、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五色丝、和合、美满之类的意思。女家收不收采礼,则为允不允婚的标志。
二是问名。女家接受彩礼允婚之后,男方便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男家取回女方八字,要去占卜吉凶,以决定是否结亲。
三是纳吉。男方将婚事“归卜于庙,得吉兆”,便派人带吉礼(也用雁)告诉女家,确定婚事。纳吉之后,男女双方都将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不能再随便终止婚姻。如某方要提出终止,则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请外人调解。
四是纳征(纳币)。征就是成的意思,即由男方派人送彩礼至女家,准备结婚典礼。
五是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良辰,让媒人备礼相告女家,征求女家意见。女家受礼,便是同意;女家不接受彩礼,则另改日期。
六是亲迎。这是古代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由男方亲自带人备礼,至女家迎亲。将女方请至家中,完成婚礼。在婚礼上,要将一个葫芦分为两个瓢,内中盛酒,新婚夫妇各用一瓢饮酒嗽口,称为合卺。后来也称结婚为合卺。
三、南通的海安有那些好玩的地方?
首推的就是七星湖景区,这是一个人工湖,湖体周边有休闲区,烧烤区,观光区,每逢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一家人可以在这边享受亲子时光。
第二是黄海边,在黄海滩涂可以踩文蛤坐牛车,享受黄海风情。
第三是青墩文化遗址,第四是苏中植物园,园内有很多名贵树木。然后还有万达广场,西场古镇等等。
四、上海安亭镇那条街繁华有那些?
安亭也就墨玉路和昌吉路稍微繁华点,墨玉路和曹安路交叉口有轻轨11号线安亭站,汽车站,农工商超市,超市边上有个农贸市场,再往北还有几家超市,但规模都不大的,镇政府以及各大银行都在这条路上,最大的商场也就是世纪联华超市了,过了安亭公园在墨玉路与民丰路交叉口.
五、事业单位有那些层次?
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全额拨款的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差额拨款的如:医院;自收自支的如:国宾馆等。
六、海安到海口轮渡小车有那些费用多少钱?
400元左右一辆车,带司机船票。剩余人要另需购买船票,44元一张船票。海上行驶大约需要2个小时左右。
七、海安有哪些民俗?
海安节庆习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上元节。“十三上灯,十八落灯”,这期间为灯花期,正月十五为其高潮。农家于此期间,以竹竿高挂纸糊的红灯笼(上盖雨笠),于每晚点燃,祈求丰年。灯期内普遍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食俗。
立夏节:农历四月六日前后为立夏节,家家煮食鸡蛋,戒坐门槛,午饭必备韭菜炒鸡蛋,曲塘一带则不睡午觉,以防疰夏。男女老幼要于立夏日称体重,妇女则头上戴皂角树叶或瞌睡草。立夏前后麦子刚成熟,有用嫩麦磨制糌粑(俗称“冷嫩”)尝新之俗。
传说习俗——饰物:
旧时,儿童项间戴银项圈、银佩锁,腕间戴手镯。男童一只耳朵戴坠,女童幼稚年两耳即要穿孔,戴耳环、耳坠。少数男童还穿鼻孔戴驹儿,意为防其夭亡,部分女童亦如此,到结婚出嫁时才除去鼻驹。个别人家有惯宝儿怕养了收不住的,用棺材底钉打制铁项圈(又称“底钉项圈”)以藤包缠,让小儿佩戴。成年妇女戴金、银戒指,发饰有金银簪、钗和珠花等。旧时戴戒指为辟邪,并说有固体等特殊功能。“文化大革命”期间,戴饰物者几乎绝迹。80年代后,女子重新流行佩戴项链、戒指、手镯、耳坠(环)或嵌宝石的金饰;成年男子中亦有部分人戴金戒指,乃至金项链。
穿着习俗——发型:
民国时期,妇女未出嫁的“额前梳刘海,后拖长辫”;出嫁后一律开脸梳髻戴发网。知识女性多剪遮耳齐肩短发,俗称“二道毛”。男子剃和尚头、分头和平顶头。儿童惯宝儿一般留胎发,前面剪桃儿头,脑后留尾巴,或剃“马盖头”(中间全剃,旁留发)。下河渔民为使小儿长寿,多让其留胎毛,一般数岁剃去,有的到成年时才剃去。建国后,发型变化较大,妇女除老年外已无人梳髻。女子出嫁前后发型无特定要求。男性除老人以外,很少有人剪和尚头。除此,男女发型与他地无异。近年来烫发的亦较多。
穿着习俗——鞋帽:
民国时期,男人春秋多戴瓜皮帽,夏戴草帽,雨天戴斗笠。老人冬天戴披风棉帽,小儿亦然。士绅戴礼帽。妇女春秋季扎黑色“抹额”(又称袢子),天暖时扎蓝色顶头巾,天冷时扎黑色包头(丝织品)。传统鞋式为百页底方口和圆口布鞋,一般为家庭妇女手工纳制,女鞋多绣花。农民平时穿圆口草鞋,冬穿茅窝靴子。河北地区土黏,雨雪天穿高底木屐和钉鞋(布制)。钉鞋以桐油多次涂晒,鞋底有特制短钉均匀分布,能防滑。河南地区为沙土,雨天穿蒲鞋即可。另有一种草田研草时穿的木鞋,主要防草根戳脚。女子未成年时即以布缠足,穿绣花小鞋。
新中国建立后,群众除保留一部分传统的鞋帽样式外,一般男戴解放帽、鸭舌帽、绒线帽,妇女一般扎方巾和丝巾。男女夏天戴太阳帽者较多。鞋子一般穿胶鞋、球鞋、旅游鞋、皮鞋,夏天穿塑料凉鞋或皮凉鞋,雨雪天穿雨靴,中青年女子着高跟鞋较普遍。妇女缠足陋习亦早已废除。
穿着习俗——服装:
民国时期,富有者男性着长衫,出门外加马褂,单、夹、棉、皮依季节转换。一般劳动者多穿对襟布纽短衫,撮腰长裤,出客才穿长衫,质地多为家织土布、夏布。中青年男子冬季一般不穿棉裤,仅在夹裤或单裤外加套裤(没有腰裆,只有裤管护住两腿裤)。妇女一般为右衽大襟短衫,下着裙,裙系于衫内,或穿旗袍。除此,男女皆着一种育裙,为青布制作,前有大口袋,有系绳系于腰间,穿时可将下身前后裹住。这种育裙多为冬天穿,既利防寒保暖,又方便于劳作。讲究的还在育裙上用白线绣花。女子出门一定要穿黑色育裙,长拖至脚。男裙较短。新中国建立后,人们所穿服装随年代而变易,先后时尚穿中山装、黄军装、牛仔裤、茄克衫、西装等,与他地无异;而长衫、马褂、套裤等服饰,则几乎绝迹。
八、海安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8年5月,海安市下辖4个街道、9个镇:中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城东镇、角斜镇、李堡镇、大公镇、雅周镇、曲塘镇、南莫镇、白甸镇、墩头镇,共有207个行政村。市人民政府驻中城街道长江中路106号。
九、海安有哪些特产?
海安的特产有:一、海蛎米:海安历来以其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其中以海蛎米最为人熟知。当地的海蛎是由渔民们从海里捞撒上岸,然后经过精挑细选,烘干成香脆可口的海蛎米。二、海安荔枝:海安的荔枝果实甜美多汁,味道醇厚,肉质细腻,果皮薄而有光泽。当地每年6月份到9月份,都是荔枝上市的时节,果园里荔枝成林,果实累累,令人眼花缭乱。三、海安凤梨:海安凤梨产于当地,不仅外形美观,果肉肥厚,汁多,味甜,而且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四、海安节庆小吃:海安当地有很多节庆小吃,如芋头糕、桂花糕、烤鱼等,口味独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游客的喜爱。
十、卫生局有那些下属事业单位?
下属单位有:疾病控制中心、执法大队以及所属各类医院,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儿童医院等和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