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近代改革历史宏观背景?

282 2024-12-02 21:22 中山人才网

一、中国近代改革历史宏观背景?

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己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

(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是?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把握并贯彻四项基本要求。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

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

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措施。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

着力在管理方式、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保障等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

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

四、1977年我国科技改革背景?

科技体制改革存在内、外双重的背景因素。

一方面,全面规划的科技体制,完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已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此前,研发活动的全部流程由政府在计划模式下组织规划与实施,体制比较僵化,科研机构的人力、经费、物资等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科技与经济脱节比较严重,知识分子地位下滑,人才的管理限制过多,学术研究的气氛不浓,过于强调自力更生而忽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当国家事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原有的体制机制呈现出一些弊端。

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前沿,特别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空间科学与环境科学等领域日新月异。自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而 20 世纪 70 年代高技术产业在硅谷等地也开始独领风骚。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苏联虽不甘落后,但在总体状况下滑之后,一度出现“科学与科学家对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不是必不可少”的错误观念。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虽已建立起科研与生产的体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在基础科学与高技术领域却拉大了差距。

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是一场观念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确立了新的科技体制指导思想,将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论断,最早于 1975 年听取中科院工作汇报时提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是生产力”,这针对的就是“文革”中的弊端。在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五、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影响汇率制度的重要事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2015年:在制定当日人民币中间价时,首先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即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收盘汇率(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供需状况。

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即在一篮子货币兑美元汇率有所变化情况下为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调整幅度。各家做市商可以根据对不同篮子的权重选择不同从而报出不同中间价。

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其中,以外汇留成制为基础的外汇调剂市场的发展,对促进企业出口创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平衡和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人民币双轨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多种汇率的并存,造成了外汇市场秩序混乱,助长了投机;另一方面,长期外汇黑市的存在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人民币的信誉。外汇体制改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

六、范仲淹改革的背景?

当时背景: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改革措施: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北宋土地兼并严重现象严重,冗官、冗兵、冗费,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辽和西夏的威胁

改革:(1)理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示易法

(2)军事:将兵法、保甲法

(3)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设立太学

七、我国所有改革的年份?

中国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改革年份:

1.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外开放的起点。

2. 1992年:中国进行了“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3. 1997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

4. 200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加强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5. 2002年:中国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 2008年:中国实施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7. 2013年:中国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8. 2018年:中国设立了国家医保局,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这只是一些重要的改革年份,中国的改革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还有许多其他的改革举措和年份可以探讨。

八、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哪些?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6个方面的部署,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九、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

十、197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社会保险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社会保险金的征集管理和调剂使用制度被停止,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退休金、医疗费和其他劳保开支改在营业外列支,使社会保险变成了“企业保险”。不但使职工失去了保障,也给负担过重的企业的经营发展施加了沉重的压力。

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

我国社会保障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性特点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由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发展。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将继续呈现较大的差异。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社会保障二元化格局,是相当长的时期内的社会事实。

(四)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决定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失业保险必须先行。